人文精神对于工业设计的影响

2024-01-26

创新能力培养是工业设计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内容。随着相关的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的深入,对创新能力生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对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法进行的研究,已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工业设计教育已全面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在工业设计教学面对以技术为动力、以创新和进取精神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挑战的关口,进一步对创新能力的实质进行深层思考,仍然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思考涉及创新能力的构成,有效力的创新能力生成的外部与内部条件,创新能力的保持与发展等诸多方面。本文将思路集中于构成并支撑创新能力发挥作用的基本的要素上,论证创新能力生成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基础条件与根本动因。

17.jpg

一、人文精神是创新能力的一大支柱

工业设计意义上的创新能力是与设计创新的过程分不开的。从产品开发的角度看待工业设计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发现,它实际上包含了多方面的能力:建立并更新设计思想与观念的能力;对影响创新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能力和预见能力;对创新逻辑的掌握能力和对创造性思维的运用能力;对技术因素的把握能力;以及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将设想实施与推进的能力。在从“无”到“有”的产品创造过程中,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在某种理念支配下完成的设计定位的工作,处于创新过程的上游,决定了创新的方向、高度和深度,简而言之,决定了创新的根本意义。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建立新思想与新观念的能力就成为创新能力链条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影响设计观念更新的客观因素有很多,如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经济形式的形成,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变化等等,而主观因素则是工业设计师站在工业设计的立场上,思考以上客观条件对工业设计创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并且以更高的视点和更开阔的视角来审视工业设计的创新轨迹,预见设计创新发展的走向,将工业设计的创新活动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联系起来,同人类的愿望和理想联系起来,评估创新意向将会实践或是将会背离工业设计“以人为本”的初衷。在各种有价值的工业设计创新观的建立过程中,都能感受到工业设计师头脑中的职业意识和人文意识。对创新能力而言,自觉地从人文意义上研究设计创新,以强烈的人文意识指导完成创造活动全过程的能力就表现为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能力。人文精神本身并不能替代创新能力,但它摧生了获得健康的和有生命力的创新能力的可能性,如果说创新能力的生成与发展也需要一个平台的话,人文精神则是搭建这个平台的必不可少的支柱之一。

二、人文精神对工业设计创新的深远影响

如前所述,人文意识对于创新观,人文精神对于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在方向上、层次上和持久性方面对创新活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文精神对于创新能力发挥的不可或缺性。

1.对创新方向的影响

以整体厨房的设计现象为例,随着“厨房革命”的兴起而迅速进入中国家庭的厨房产品及配套设施,以其良好的功能性设计、空间适应性设计和宜人的外观设计而受到普遍欢迎,其所代表的“现代厨房”——其实更应该说是“现代西餐厨房”的概念也几乎被人们全盘接受。但从无论是直接引进的还是国内企业自主开发的各种款式的设计中,我们都很难看到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和烹饪习惯曾受到过产品设计师的特别关注,所以这类产品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更像是一种适合中国厨房空间的欧式厨柜创新设计,这当然使人感到一种缺憾。如果说这种现象是由于企业和经销商为抢占市场先机而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造成的一种结果,还容易使人理解话,那么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在进行该类课题的模拟设计中,也瞄准眼前市场而无暇顾及其它的现象,则显得比较反常。在整体厨房设计方案中,不乏各种新颖的构思,如反映在功能的多样性设计和活泼自由的形态设计上,但我们同样不能从中感受到学生们对所处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有多少观照。同时,从这些及其它一些学生作业中,还很少看到基于对水资源日益匮乏这一基本国情的认识,在厨房设计中进行过诸如水的二次利用或防止水污染等方面的创新尝试。虽然不能由此肯定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但局部表现出的在方向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创新意图,和事倍功半的创新努力,已足以引起工业设计教育者的注意。它提醒我们忽视人文因素会使创新的意义变得可疑,同时说明,人文意识的加强可以使我们的视点更高,视域更大,判断力更强,使我们不至于在经历一阵莫明其妙的创新冲动之后,把创新目标锁定在一两点技术性的突破上,并乐而忘返。

回到创新能力培养的话题上,我认为,人文精神可以在创新方向上提供实际的帮助。

2.对创新高度的影响

工业设计的创新永无止境,在“以人为本”的宗旨下,创新的价值随着每一次对人类需求认识的加深而得到彰显。人文意识的强弱影响着我们从什么层次上认识产品对于人的意义。针对上面的例子而言,则将决定着之后的计算机设计是在读懂优秀设计中隐含的设计哲学后,建立更高的目标,寻求新的突破,还是受困于创新思想的贫乏而不得不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继续进行可疑的“创新”。

3.创新能力恒久不衰的动因

工业设计的发展总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发展中的每一步跨跃,都对工业设计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得工业设计要在变化中不停地寻找新的切入点。因此,创新能力就被要求成为一种非静态的、可持续保有并适时发展的能力。以关注人类文明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精神,是创新能力能够持久有效发挥作用的根本动力。

受国内设计教育界关注并曾有大量国内在校生参加的每一次国际性的设计竞赛或工业设计竞赛,都可以看作是人文意义上的对设计思想的一次启迪,如以“编”为题的国际设计竟赛的宗旨是:根据不同事物的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在总体概念上进行编织、重组、改变和建立联系。要求参展者思考:为了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今天的设计能做些什么?并进行其可能性的探索,提出新的提案。又如2000年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的主题——通往希望之路:“希望对于人或在眼前,又或在未来”,“设计的过程,实质上是描述人类的希望、愿望、期盼是如何交织成为通往未来的时空参量。”从这些对主题的阐释中,反映出了工业设计家将设计创新同人类渴望到达的领域联系起来的强烈的人文意识。这也就是永不停滞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行为的思想源泉与精神支撑。

三、对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思考

高等教育要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的培养思路是对新的工业设计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对于我们超越关于“艺术类”和“理工类”的争论,认清“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对能力构成的重要性与不可偏废性,寻找工业设计人才成长的规律并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观察国内的工业设计教学现状,我们可以发现在创新教育中,关于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育方面还存在有失衡的现象。其成因除了重视程度上的差异外,还有实施难度上的差异。

在科学素养方面,一是由于课程设置中相应课程及课时量的增加,对加强该方面的教育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二是由于教育对象自身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该方面教育的顺利开展。作为被社会学家称为“新人类”或“新新人类”中一群的眼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享受着科技带来种种好处,和高新科技之间存在有天然的亲合性。因此,科学素养的培养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与学互动的局面。

而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的实施则显得困难得多。这种教育要求调动学生所有的知识积累,在创新意愿的支配下,在不断地思考有关人的愿望、情感等问题的过程中,对各种线索进行抽象、归纳与整合,是要使学生进入一种新的思想状态。它要求教师以人文精神的培植与养育为出发点,在专业教学中自觉地、不间断地向学生的意识、悟性和思维习惯发起挑战。这项工作显然不能通过系统而合理的课程设置计划的实施而自然地完成,其质量与效果也不太可能由严谨的教学大纲来规范。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种新的教育精神在专业教学中持续体现的过程。

四、实施具有人文精神实质的能力培养的可能性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能力培养的方向集中到引导学生探求产品创新的根本意义上,引导学生摆脱向工业设计学习工业设计,向创新设计学习设计创新的单一的能力获取模式,促使学生动用所有的知识贮备,对设计创新的相关性因素——尤其是人文因素进行广泛地、经常性地研究,在这种治学精神下,实现健全的、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创新能力培养的设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总之,在我们围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这个主题进行研讨的时候,人文精神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应当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到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关系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能否完成其新的使命。大而言之,还关系到未来的中国工业设计能否结束跟从状态,踏上真正的创新路程。 


作者:优知办公

链接:https://wenku.baidu.com/view/d471edf9c7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e.html

来源:百度文库


联系我们
关闭

客户服务热线

15928828982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